全球聚焦:【東西文明的差異及其超越】第二講 東西觀念的發展 2-3 東西觀念是西方的發明

哔哩哔哩   2023-07-02 21:32:47


(相关资料图)

(編輯自2013年臺灣大學王世宗教授「東西文明的差異及其超越」課程)

(第一講1-1~1-9、第二講2-1~2-2、第三講3-1~3-2已製作為視頻合集/1425161916/channel/collectiondetail?sid=1457536)

文化意義上的東西觀念是西方人的發明、或西方人的主張。因為東西觀念在歷史上出現的時候,是西方人自我發現的時候,那個自我發現就是希臘跟波斯的對抗,然後希臘人發現波斯——不管它多強盛——實在是一個落後的文化,因為它的宗教觀、它的藝術觀、它的政治體制、它對自由個性道德這些觀點,在希臘人眼中那個是比較野蠻的;所以波希之戰,並不是說東方人刺激西方人去發覺這個世界、這個東西對立的局面,而是希臘人發現他們原來是不簡單的啊!也就是說,希臘人發現自己這種「天生麗質」的文明層次,而出現了本位立場,這個本位立場出現的時候,在它東方的波斯就變成東方了。並不是說希臘人樂意、或本來就對西方這個詞有一種好感,而是這是一個對應的關係,希臘的自我發現使得東西文明這種歷史觀念出現了。

我們要知道,自負不一定是自大,自負跟自大的差別之處在於「負」是一種承擔嘛!能夠能者多勞,那你可以說這是自負,可是一般人使用這個詞的時候總是把它等同於自大,但其實,自負是自我要求、是能者多勞的承擔使命,這具有替天行道的意義;而自大呢,是把自己視為宇宙的中心。那希臘並不是先以西方自居然後才去認定波斯是東方,而是驚覺東方人的無理、那個文明層次怎麼會是這樣。要知道,希臘文明興起的時間是晚於兩河流域跟埃及的,也就是說,希臘在最初廣義的西方文明裡面,它是邊緣的地帶,而當它發現兩河流域、埃及的文明層次居然不是他們所想像的那樣崇高的時候,那是有一種自負的精神、那並不是一種本能上的自大,因為希臘是經過長久的時期學習兩河流域跟埃及的文化;當然這個學習不是完全的引用啦,可是確實是受到影響的、而能夠有所突破。

那我們要知道,其實文明的進展喔,重點不在於它是不是凡事都能夠自我創造,而是在於它能不能化腐朽為神奇、還是超越前人,也就是說,改良或改進的這個工作,經常是比創造要更艱辛的,尤其許多的事物,它本身有先天上的缺陷,你要改良它是很困難的;你要去創造一個人們沒有想過的事情,在文明初期的時候那是不難的。比如說,你知道剪刀是誰發明的嗎?全世界沒有一個文明說它發明剪刀吧,但是沒有一個文明會說剪刀是從其他文明引進過來的吧?沒有一個文明會說擀麵棍是它的重大發明,但是有一個文明會說造紙術、印刷術是它的發明,因為這個東西並不是說其他文明發明不了,而是它的改進改良使得它的可用程度提高非常的多;所以假使我們是用竹片來當作書寫的、類似紙張的功能,那我們顯然就覺得這個不是很好用嘛,那用獸皮來寫東西,這也是人類早期的時候會很自然使用的做法,可是你把纖維、樹葉、樹皮各種各種東西、細微的東西,想辦法把它結合在一起變成薄薄的紙張,這個需要一段時間去摸索,埃及人呢使用這個papyrus(紙莎草),那你想,用那個東西來做紙,你要想到這個材料、而且要變成可行需要一段時間,所以你不能說中國人並沒有發明紙、埃及人發明了紙,埃及所使用的造紙材料在中國並不是普遍容易取得、可以這樣做的,所以當中國人也找到他自己做紙的這個技術的時候,這對中國文化有非常重大的意義,那你硬是要說:「喔,紙是中國人的發明」,這其實是誇張的。早期的那種比較低層次的科技,每個文化都在摸索,而因應他們自己的生活條件,他們可以有這些發明,但是你要去改進它就變得非常困難,比如說,發明了毛筆也許是經過一段時間,那改良毛筆呢?你發現其實這件事情有一種困難,因為你沒有很高的科技,你就是嘗試用兔毛啊、狼毛啊,各種各種毛試試看嘛,大概也只能這樣吧。那人家毛筆變成鋼筆,這需要多久的時間啊,而這不一定能夠真的這樣延續地造成這個結果。所以,文明發展裡面,改進、改良是一個常態,而它的速度恐怕不是一般人想像的那麼快速,那麼你去「發明」一些什麼事物、在早期文明並不是那麼困難的。

這個事情我們其實可以用繪畫作例子,十九世紀後期開始有所謂的現代藝術,現代藝術的畫風呢,每一個維持都很短暫,一、二十年就不得了了。可是古典主義的畫風可以維持兩千年,那我們就知道,你走古典主義路線而要有所提升實在是很困難,你是古典主義藝術的大師,那是要硬碰硬的能力才能脫穎而出,可是你如果到了十九世紀後期玩這種現代藝術,你有一個新點子推出了,好像是專利一樣,這樣的一個專利可以使你名利雙收,但是那個東西的價值到底有多長久?從這個專利權開始被接受到現在,專利的登記不可勝數,但是會真的受到重視的沒多少,尤其是有一些新的專利它是用了舊的元素結合一下而已,那樣的東西是不是真的那麼好用?一直到現在我們有所謂的發明家,到底他們在想什麼,為什麼還需要發明家呢?在這樣的文明裡面,為什麼我們需要發明家?這就是「希望自己可以永遠有突破」的這樣一種嘗試,那事實上我們如果反省一下,我們還需要什麼?那個困窘、那個感覺到「我們不太需要什麼」的那樣一種感受,會使得我們覺得發明是沒有意義的事情。比如說,你要發明鞋子嗎?鞋子已經不用發明了,你要發明怎樣的鞋子使它大為流行呢?你鑽個洞使它可以透氣,你以為這樣的鞋子人們就喜歡嗎?你穿了可以透氣的鞋子,那下雨的時候不就滲水了嗎?那透氣的鞋子的做法就跟皮鞋不一樣,皮鞋如果要打洞就不太像皮、那種高貴的感覺就不見了。所以人們穿鞋是為了要更輕便還是美觀還是一種社會地位呢?那種人性問題在那裡,它可能就讓你發現,其實鞋子已經沒有什麼好改良的,那是人的條件、人性的需求之下的一個極限問題,不是在於你還可以想到有一種鞋子靠走路它就可以充電,你每天走很多路之後,回家鞋子拿下來,可能可以維持你家的燈泡亮三個小時,然後覺得這是一個偉大的發明。「這我沒有更費力啊」,好,那雙鞋子的成本可能比你發電三小時的那個燈泡所需要的電費要更高,那你為什麼要做那件事?有一個英國人非常無聊,他去蓋一個房子,讓房子不用有暖氣就可以居住,然後他需要一個非常高的科技讓門窗密封的程度超過一般房子的十倍,結果他蓋出來的比預期的更理想。你想想看,如果一個屋子進去之後不用開暖氣,那種空氣不流通的感覺,你覺得好嗎?所以空氣要流通,就要付出那個代價,於是你就要裝暖氣。像這些事情,你在那邊動腦筋自以為可以突破什麼,你忘記了人性問題、這世間的極限問題。

回到原來的問題,剛剛是要講「自負跟自大是不一樣的」,希臘人不是先出現那個自負的態度、然後自命是西方,而是驚訝於東方竟然進展這麼的慢,上古的兩河流域、埃及文明的成就,居然比不過希臘經過幾百年的黑暗時代之後重新出發的那種格調、那種境界,於是這個文化觀念的東西方出現了。開始這樣去認知東方西方,這是西方人主動的作為,所以東西觀念是以西方為主的一種文明精神,東西對抗就開啟了東西文明競逐的歷程。

剛剛也說了,如果希臘之後後繼無力,那這個東西對立或東西文明觀念就會消滅或轉移,亞歷山大帝國興起之後,企圖把希臘文明推展到近東世界而不成功;假使推展到近東世界而成功,那西方就不會是在今天的西歐,而會變成可能是中亞以西就叫西方了。但事實上亞歷山大帝國的這個作法並沒有恆久的成就,羅馬帝國發揚希臘文明是比較成功的,而它拓展的方向是西歐、是地中海的西部,那到這個地方,我們好像已經可以有後見之明去說,東方的世界其實就是「非西方」叫東方,「不是西方」便稱為東方,因為東西世界不是以東方為基準,是以西方為基準,而西方到底它的領域在哪裡,希臘的時候並不能確認到底西方的範圍有多大,那是東西世界的前線接觸的地方,要到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發展之後,以後見之明來看,我們知道西方其實是西歐,而東方是西歐以東的世界都叫東方了,所以後來希臘也變成了東方世界。你知道,十九世紀前期希臘獨立,這個philhellenism,這個親希臘的精神其實是追溯古典西方文明的那種理想,也就是說,西方的源頭是在希臘,沒想到兩千年發展的狀況呢,希臘早就不是希臘了、不是原來的希臘了,那樣的希臘,已經變成「東方式」的了。所以Greek這個字,相對於Roman,Greek是Oriental,你知道oriental東方,可是你知道西方怎麼說呢?occidental叫西方,可是這兩個字比較盛行的是oriental不是occidental,occidental給人的感覺就是好像一種詩樣性的,要訴諸那種古典文明很彆扭的一個用詞,可是oriental呢,卻跟eastern類似,可以這樣被推廣、這樣被使用,因為東方這個稱呼是基於西方人的需求,不是東方人自己在提倡,於是西方人既然在西方,他就不太說occidental,他就說oriental,那oriental這個詞對他來講有一種神祕感、有一種不可知、一種遙遠。所以這個比較古典的詞彙,就變成一個流行的詞彙;那東方渾然不覺,它並不會去稱呼西方occidental。所以西方人確認自己的領域何在,也就認定了何謂東方,所有非西方世界都叫東方了,這樣的話,東方是非常的遼闊的。

在羅馬之後,你知道東西羅馬分裂,雖然經濟上乃至於國力上,東羅馬可能是勝過西羅馬的,但是在文化的意義上,西羅馬承繼了希臘以來發展的那些精神,而東羅馬呢,越來越像是一個古代波斯的那種文化傳承的地方。所以Greek這個字到後來已經被認為是oriental,就是說,希臘正教Greek Orthodox Church,希臘正教就是東正教Eastern Orthodoxy,對不對?所以希臘就是東方的,希臘不再是西方,這顯示出來「東西方」是一種文明或是文化層次高低比較的觀念,它並不是一個地理位置的問題。東西羅馬分裂之後,西羅馬消滅而東羅馬又存活了一千年,但它的文化取向已經東方化,我們講「東方化」,其實這個詞也是很彆扭,就是說,「西化」這個詞才比較普通、比較流行,這其實就已經顯示出東西文明高低的差異,不是說在修辭上、在語文的創造上,「西化」就比較容易被提出而「東化」就是一個語文上不容易形成的詞彙、不是這回事,它就是一個現實的問題啊!查士丁尼呢,企圖要收復西羅馬而重建古代羅馬、最後失敗,然後查士丁尼之後的東羅馬其實不太有之前要重建羅馬帝國的精神。

反過來說,西羅馬消滅之後,那個羅馬精神一直存在,一個具體的表現就是基督教的推展,也就是說,一個文化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宗教,如果西方文明的主流宗教是基督教,那推展基督教就是你伸張西方性的一個關鍵。所以東羅馬1453年才消滅,西羅馬早就不見了,可是中古發展出來的神聖羅馬帝國一直延續到十八世紀,那神聖羅馬帝國Holy這個詞的使用顯然就是在表現基督教精神,這是暗示出來西方為西方,它必須是一個不同於東方的世界觀,它不是經濟科學實力的問題而已,最重要的,它是一種價值觀,這個價值觀的具體是宗教,所以基督教後來發展,當我們講羅馬公教,羅馬公教Roman這個詞實在說你可以忽略它,那為什麼Roman Catholic要加Roman這個詞?要知道,Catholic這個詞是universal的意思,Catholic就已經是普世的了,為什麼加一個Roman Catholic,這個Roman Catholic其實是相對於Greek Orthodox那個Greek而安上去的,那如果以西方人的立場來看,他們認為他們的天主教或基督教才是正確的,那是普世的,重點不是羅馬不羅馬,雖然那個羅馬我們也可以說是羅馬教廷這個權力中心。但是呢,西方人認為自己作為西方正統的最大關鍵是,把基督教的原始精神傳遞下來,在西歐地區發展,而這個東正教呢,它越來越神秘化,這個神秘化的取向是受到兩河流域跟埃及的影響,於是呢,那個「耶穌基督化身為人」的意義在東方的基督教裡面,好像那個程度、那個性質降低了,西方人認為那不是真正的正統的基督教。後來是回教興起,才使得西方人覺得那東正教也應該視為基督教,才有對抗回教的一個統一陣線。